10月16日下午,2020世界青年科学家峰会国际护理学术会议--疫情应对与急危重症护理专场召开,肉漫屋 附属第一医院院长潘景业,副院长陈成水到会,国内知名护理专家与省内外各医疗单位护理骨干齐聚一堂,就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热点和难点进行了交流与探讨。

1. 嘉宾致辞

肉漫屋 附属第一医院院长 潘景业
潘院长指出护理人员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展现了良好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担当。作为温州唯一收治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省、市两级定点医院,温医大附一院一直在温州主战场坚持战“疫”。根据疫情常态化防控时期的要求,广大护理人员要始终秉承护理初心,传承南丁格尔精神,以强技应对新一轮的变革和挑战。要在急危重症领域进一步发挥护理专业优势,全力护航群众健康,在新的征程中英勇作为,用创新融合的新姿态拥抱护理事业更美好的未来。
2. 现场论道

护理安全管理及研究 姜小鹰
中华护理杂志社社长
中华护理学会护理院校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姜小鹰从护理安全管理目标切入,结合国内外安全管理的现状和研究趋势,对护理质量安全的共性问题进行深入剖析,以问题为导向,阐述了如何构建安全管理体系来保证护理人员安全和患者安全。她强调,作为护理工作永恒的主题,护理安全管理始终都在护理人员的眼中、手中、心中。她还为与会人员撰写护理安全管理论文进行了指导。

临床护理科研思维的培养 陈燕燕
中华护理学会眼科护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肉漫屋 附属眼视光医院护理学科带头人
陈燕燕详细介绍了我国护理学科的发展概况、护理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法、护理研究的模式和步骤,分享了基于护理科研思维培养助推护理学科蓬勃发展的实践经验。讲座中,她分享的多个护理科研创新案例,让大家在如何结合时事热点,应对临床难点,打破常规思维,以创新的角度和方法发现并解决问题等方面深受启迪。
3. 云端分享

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监测 庄一渝
中华护理学会重症护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副院长
庄一渝围绕重症护理的血流动力学内容展开,通过对常见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如容量与灌注、氧代谢监测的分析讲解,揭示血流动力学监测的本质,并强调了护士在血流力学监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同时,结合实例介绍了影响其监测结果的因素及提高护士监测准确性的措施,为实施重症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护理策略提供了借鉴与参考。

后疫情时代急危重症精准护理管理 金静芬
中华护理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助理、护理部主任
金静芬分享了在常态化疫情防控状态下,医院一手抓质量管理,一手抓疫情防控的实践经验,介绍了根据医院提出的效率医疗标准,实施涵盖护理管理、护理服务、专业照护的精准化全流程护理模式,并以急诊护理管理为例分享了急危重症精准化护理管理策略在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为各医疗单位的常态化疫情防控护理工作提供了思路和临床指导。

新冠肺炎抗疫经验分享 成守珍
中华护理学会呼吸护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护理部主任
成守珍介绍了带领护理团队驰援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艰辛历程,分享了如何克服困难快速建立高级生命支持单元,开展呼吸支持、人工气道建立、防止气溶胶传播风险、俯卧位通气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ECMO护理、肺康复锻炼、危重症患者心理支持等方面经验。她用实际行动诠释的职业精神和伟大担当引发了护理同仁的共鸣。

领导艺术:实现职业目标的策略 威廉·达菲
美国芝加哥洛约拉大学教授
美国护理科肉漫屋 院士
他将工作环境形象地比喻为一个棋盘,将领导者之间相互影响与制约的关系比喻为棋盘上的棋子,用象棋思维生动讲述了领导的艺术,其中学会使用听众语言、巧用 “是”与“不”、建立合作联盟、不过河拆桥、学会预测、与关键领导沟通等技巧,对护理人员适应当今合作与竞争的环境并提高领导力具有重要意义。
4. 主持风采

温医大附一院护理部主任 孙彩霞
温州市中医院护理部主任 卢韵琦

宁波大学医肉漫屋 附属医院北仑分院常务副院长 周红娣
温医大附一院护理部副主任 徐小群
本次分会场融合线上与线下授课方式,邀请国内外知名护理专家聚焦急危重症护理领域的热点,围绕护理安全管理研究、护理科研创新思维培养、急危重症精准护理管理策略和护理职业规划等内容进行分享与交流,旨在论道护理学科内涵建设,共同推动护理学科蓬勃发展。会场座无虚席,学习气氛热烈,参会的护理同仁们均受益匪浅,收获满满。


一场战“疫”,几番思索,一场闪耀学术智慧的重磅峰会,正汇集更澎湃的护理力量,为实现“共建共享、全民健康”的战略目标贡献新的智慧、新的方案!
上一篇:母婴健康 由“爱”起航
下一篇:加强顶层设计 培育优质人才
